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千人计划”树立引才国家品牌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浏览次数:
    近日,34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第六批千人计划。至此,千人计划入选者总人数已达1510人(包括19位溯及既往人选)。这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数据——“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正教授数量,是改革开放以来到实施千人计划之前国内引进正教授数量总和的近20倍。同时,这也标志着覆盖各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千人计划引才体系基本形成——“千人计划作为引进人才的国家品牌已经树立起来。

    1.实施两年 引进六批

    “千人计划荣为中国目前最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2008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千人计划,即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两年多来,中组部会同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人民银行等部门,抓紧建立工作体系,完善优惠措施,拓展引才渠道,指导、支持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两年来,千人计划作为中国目前最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得到海外留学人员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计划实施以来,已有6200余名符合引进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交申请。在1510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创新人才有1161人,创业人才有349人。而在1161名创新人才中,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院士22人,相当于教授职务的1100多人。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博士,带领包括十多位海归博士在内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盐酸艾克替尼。该药是我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填补了国内空白,将改变我国靶向抗癌药依赖进口药的局面。并且,与进口产品头对头的临床研究证明,盐酸艾克替尼的整体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进口对照药。我们做了一件在美国做不到的事情,而在祖国我们做到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更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回首来路,丁列明十分感慨。

    在千人计划的示范带动下,中国大陆除新疆、西藏外,其他29个省区市均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部分中心城市、东部沿海部分经济发达的市县也制定实施了类似的引才计划,以引进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热潮正在兴起。相应地,近年来留学回国人数连创新高。据统计,2008年海外留学人员回国6.93万人,2009年就突破10万人,2010年这一数字更升至13.48万人,国家建设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日趋增强。

    2.扩宽思路 搭建平台

    从制度机制层面为千人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打开http://www.1000plan.org/网页,祖国需要你们,祖国欢迎你们,祖国寄希望于你们一行红字煞是醒目。这个被誉为最权威的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工作网站千人计划官方网站,时时刻刻面向海内外宣传推介包括千人计划在内的国家和地方的引才政策、信息、环境等信息。目前,总页面数已逾2万张,日均访问量超过1.4万人次,总访问量超过300万人次,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海外人才工作网站之一。

    这只是千人计划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的一个镜头。事实上,自计划启动以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下,中组部会同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人民银行等千人计划平台牵头单位通力协作,拓宽引才思路,不断搭建平台,从制度、机制层面为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系列有力保障。

    为组织实施好千人计划,中组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并在中组部人才工作局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专门负责千人计划的组织实施。富有趣味的是,这个专项办的主任本身也是一位被引进的对象——“千人计划首批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博士。这一举措无疑大大拉近了千人计划与拟引进人才之间的距离,是典型的以才引才方式推动工作。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评价。

    为确保引才质量,中央有关部门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三级评审制度,即部门初审、平台评审(同行评审)和专家顾问组终审,组织国内顶尖专家为千人计划把好关。其中,专家顾问组的评审组织工作由专项办负责。宋永华表示,因专项办同现有教育、科技、产业等领域单位直接工作联系较少,在组织评审时较为超脱,可以较好地避免同类评审中讲人情、讲面子、拉关系等行为,确保评审的客观公正。

    一个新生事物,总是在逐步完善中走向成熟。千人计划受到的关注多,收到的意见建议也多。在引才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非常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及时调整评审工作。比如,针对各层次海外人才希望以多种方式参加千人计划问题,有关部门就陆续启动了创新人才短期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顶尖人才及其团体引进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以及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千人计划项目体系;同时,也很注意在评审工作中既坚持标准又不死抠引进人才的年龄、学历、资历等,重点看能力水平、听专家意见。

    “国家特聘专家制度的设立,为引进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为千人计划引进全职回国工作的专家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并明确了相应的良好工作、生活条件。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各省区市设立千人计划服务窗口,按照一站式服务、全程代理的方式,为引进人才办理出入境、居留、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税收等各项政策待遇的手续。同时,北京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等67家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新园区,还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创新创业机制,形成有利于引进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氛围。

    此外,大连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广州留学人员科技项目交流会千人计划太湖峰会等引才活动的推广,也增强着千人计划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海外人才和国内用人单位联系接洽的重要平台,有效拓宽了引才渠道。

    3.创新发力 落地生根

    “千人计划实施成效显著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在海内外学术界乃至社会相关方面引起了较大反响。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科学》杂志等都曾报道千人计划实施和进展情况。2010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应对全球人才风险报告,将中国实施千人计划作为应对全球人才风险的重要经验。

    这个已经实施了两年的引才国家品牌,到底收效几何?

    今年上半年,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曾委托专业调查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千人计划实施成效得到被访者的高度肯定。

    宋永华表示,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后,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部分已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院系或企业研究部门负责人,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批标志性的原始创新成果开始浮出水面。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为最终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回国工作以来的历程,我感叹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实现和超越梦想的光荣时代。潘建伟坦言,“‘千人计划使中国引进人才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更宽的眼界、思路和胸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科学发展事业中来。

    同样具有标志性的原始创新大戏也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断上演。院长施一公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世界上第一例细胞凋亡小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第一例甲酸离子通道蛋白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空间结构、第一例蛋白降解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被攻克。展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李力游博士研发的TD—SCDMA核心芯片,为推动国家自主标准TD—SCDMA的正式商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兵器工业集团季华夏博士主持建成我国第一条主动式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家能生产该类产品的国家……不仅如此,在千人计划刺激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创业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发展神速,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千人计划专家的回国,也带动了一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回流,在国内形成了一批以千人计划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在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领域,正成为国际知名专家集聚和高水平人才成长的重要阵地。陈十一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后,发挥自身学术影响力,引进了包括6千人计划专家内的60多位国内外杰出人才,塑造出湍流与复杂流动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中国商飞引进了李东升等6千人计划专家,并以他们为核心吸引443名海外人才投身我国大飞机的研制工作……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团队开始落地生根。

    更深层次的变化,来自于科研、教育和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大力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工作机制建设,建立高水平技术支撑体系和国际化行政服务体系,所内半数以上青年科学家在《科学》、《自然》和《细胞》等世界顶尖杂志发表文章;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艾春荣教授通过导师问责制、聘任世界顶级专家担任荣誉教授、开设教学实验班等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科研改革;在激励和分配制度创新上,兵器工业集团为季华夏博士专门组建公司,并让其以技术入股15……“‘千人计划专家充分发挥熟悉国际通行的科技开发、科研管理和人才体制机制的优势,积极在所在单位推进改革创新。宋永华说,这种变化也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